跑步新手入門

每次看到朋友參加路跑活動,總覺得欣羨不已。他們怎麼有辦法跑這麼遠呢?反觀自己,試著跑幾步就氣喘如牛,跑沒幾天就又放棄了!原來跑步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,要當個跑者,需要更多準備與練習呢!
 
<圖1>厚底慢跑襪搭配專業跑鞋,可緩衝吸震,預防運動傷害。
 
1.配備
俗話說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要進入跑步的世界,就需要先準備一套基本配備—上衣、短褲、襪子和跑鞋。上衣和短褲要盡量選擇透氣排汗的材質,流汗後比較不會黏在身上,尺寸也不能太過寬鬆,才不會摩擦肌膚。至於襪子,是大家最常忽略的,跑步應穿著厚底運動襪,緩衝抗震效果好,吸汗力也比較足夠,長度方面最好選擇中筒襪,避免腳後跟和鞋子摩擦。跑鞋楦頭通常會設計成微微翹起,落地時可以緩衝,試鞋時應搭配運動襪去試穿才會準確,穿上鞋子後,腳後跟要預留一指的空間,因為運動後腳會稍微脹大一些。另外,鞋子一定要穿起來舒適、合腳型,而且鞋底厚度要夠、彈性要好,比較能吸震防滑。
 
<圖2>藉由抬腿跑這類動態伸展,能快速達到暖身的目的。
 
2.熱身
跑步前的熱身運動相當重要,在還沒暖身前冒然跑步,很容易造成拉傷、扭傷等運動傷害。熱身基本分為「靜態伸展」和「動態伸展」兩種,跑步前建議以動態伸展為主,像是手臂繞圈、開合跳、抬腿跑、小碎步跑…等,能迅速使體溫升高,增加肌肉的彈性,同時也能提升心肺能力,調節呼吸。
 
<圖3>正確的跑步姿勢讓你跑起來事半功倍。 (圖片取自:健康2.0)
 
3.正確的跑步姿勢
終於進入正題了,跑完步為什麼膝蓋、腳踝會痛?因為沒用對正確的姿勢,跑步反而比沒運動更糟!跑步其實就是走路的延伸,腳步應遵循「小步幅、高步頻、輕落地、快抬腳」的原則,跑起步來會更輕鬆。一般來說標準步頻是每分鐘180步,減小步幅可以使騰空時間縮短,避免由腳後跟先落地,才不會讓膝蓋、腳踝產生代償效應。抬腳時以大腿帶動小腿,將身體的重心往前轉移,並將腳掌往後蹬起給予前進的推力。跑的過程中上半身應盡量放鬆,讓身體保持一直線,並以手肘帶動手臂,雙手微彎自然前後擺動,肩膀不宜過度施力或聳肩,維持身體的平衡,流暢地進行跑步動作。
 
<圖4>棒式運動可增加核心肌群強度。
 
4.強健肌力
跑步時如果腳步聲越來越大,有可能是肌力不足的警訊。隨著跑步的距離越長,所需要的肌力就更多,於跑步前訓練肌力,能幫助你跑得更遠、更久。最先要鍛鍊的是核心肌群,再來才是跑步常用到的臀部、腿部肌群。跑步不只會用到腿部的力量,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背部、腰部及髖關節同時出力帶動,所以核心肌群也不可忽略,可以做棒式、橋式抬腿、跪姿平衡…等運動增加核心肌力。臀、腿部肌力則是靠深蹲、弓箭步、踮腳舉踵…等方式來訓練。強健肌力不僅能預防關節和骨頭損傷,還能避免運動傷害。
 
<圖5>漸進式的跑步訓練,才不會讓身體負荷過大。
 
5.漸進式訓練
首先要訂定一個可達成的目標,才會確實去執行,千萬不要一下就報名馬拉松路跑,一旦目標太過遙遠,很快就會失去動力。通常依照個人能力及時間所及,訂定一個漸進式的目標,並按照計畫進行,跑步才會有所進展。剛開始練跑可能會氣喘吁吁或是上氣不接下氣,跑沒幾步就想停下,此時應轉換方式,放慢步頻、縮小步伐去調整呼吸,而不是停下來走路,如此一來才能讓身體迅速適應跑步的節奏。對於初學者來說,每週約可增加10%的跑量作為訓練依據,並按照身體狀況微調,才是最好的方式。
 
<圖6>跑步時適量補充水分,有利調節身體機能。
 
6.補充水分
跑步伴隨著大量流汗,水分及鹽分過度散失會導致抽筋、中暑、熱衰竭等狀況,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有利於正常生理調節。最好的補充時間是每15-20分鐘定時補充100-200ml的水份,於跑步期間盡量少量多次飲用,切勿大口牛飲以防嗆到。水分也不宜一次補充過多,喝太多會造成跑步時胃部不適,嚴重的話還會造成「水中毒」。
 
瞭解以上跑步新手入門資訊還不夠,勇敢跨出第一步,並且持之以恆練跑,才能真正享受跑步的樂趣!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