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與心搏速率

為了維護國人健康,台灣推行333運動法則已行之有年,333指的是每周至少運動三次、每次超過30分鐘、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。為什麼會訂定這樣的次數、時間與心跳呢?因為需要充足的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,才能達到運動的效果。運動不僅有強化肌肉、骨骼的作用,更是提升心肺功能、促進新陳代謝的好幫手!
 
<圖1>散步、健走雖然可以增強體力,但對提高心搏速率幫助較小,所以無法有效提升心肺功能。
 
雖然散步、健走這類溫和的運動可以增強體力,但卻無法有效提升心肺功能,建議從事運動時要能出汗、微喘,並達到最大心跳率的60%~80%,才是理想的運動強度。最大心跳率的計算方式是220-年齡,以40歲的成年人來說,最大心跳率是每分鐘180下,也就是運動的心跳率要達到每分鐘108下至144下左右,依據年齡層的不同,運動時所需達到的理想心率也不同,我們可參考圖二的年齡與運動目標心率對照表,瞭解自身年紀的理想運動心率是多少。而平時正常的心跳率不該超過最大心跳率的一半,激烈運動時的心跳率也不可高過最大心跳率,否則會造成心肺負擔,嚴重的話還可能會有心肌梗塞、缺氧的風險。
 
<圖2>圖表為年齡與運動目標心率的對照表,運動時可藉由智慧手錶協助監測心搏速率與健康狀況。(圖片取自:揪健康)
 
隨著時代進步,運動時有許多行動裝置可以配戴,譬如智慧手錶、運動手環、頸圈、臂帶、腰帶…等,這些裝置不只能記錄運動時間及GPS軌跡,更能幫助配速、提升運動效能,還可以協助監測健康狀況,像是APPLE WATCH智慧手錶就具有偵測脈搏、血氧、心電圖、跌倒狀況的功能。藉由這些裝置,我們可以得知運動時的心搏狀況,同時也可以加強自我運動健康管理。
 
<圖3>運動強度足夠心搏卻無法提高,可能與甲狀腺素低下有關。
 
如果運動時心搏過慢,或與平常沒運動時心搏差異不大,可先檢視運動強度是否足夠。初期還在培養運動習慣時,有可能因運動強度不足,所以心跳無法往上,可以待循序漸進練習後,再來觀察心搏狀況。如果持續運動一段時間,也有加強運動強度,但心搏仍無法提升,就要注意是否有潛藏疾病,譬如:甲狀腺素低下、心臟節律退化…等,或是有使用抗交感神經藥物造成的。
 
<圖4>運動時心搏過快並感到不適,應立即停止運動,若情況未能好轉要盡速就醫。
 
如果運動時心搏過快,並伴隨著胸悶、胸痛、冒冷汗、缺氧…等不適感,應立即停止運動,稍作休息後若未恢復正常,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。心搏過快導致不適代表心臟無法負荷運動強度,抑或是身體有其他狀況,譬如:甲狀腺亢進、心律不整、心肌缺氧…等。
 
<圖5>運動時多注意自身心搏速率與身體狀況,可以幫助發現問題及早就醫。
 
馬拉松或運動賽事有參賽者倒地不治的新聞時有耳聞,運動時應多加注意自身心搏狀況,切勿逞強,認為再撐一下就到了,極有可能因延誤就醫而導致憾事發生。運動時心搏過快或過慢都暗藏著不同的生理意義,藉由心搏的數據可以讓我們知悉身體狀況,幫助調整運動強度及提前發現問題及早就醫。運動可以讓身體更健康、心肺功能更順暢,多注意自身心搏速率才能越運動越健康喔!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